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及智能化应用亟待推广

——东城区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东城区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给社会保障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东城区百名老人调查问卷数据结果进行分析,从东城区老龄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助于东城区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和逐步完善。

一、我国老龄化现状和养老相关政策

进入21世纪,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我国的老龄人口也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随着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中国迎来了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02亿,占总人口的14.9%。根据专家预测,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将进一步加剧,到2050年,每3个人中就有1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可能使中国慢病负担增加40%。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国务院于2013年下旬连续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中,同时,把养老服务业作为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落实老龄相关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4年年初又成立了卫生计生老龄工作领导小组,涉及了国家卫生计生委15个司局业务职责。今年3月份,卫生计生委为了配合落实国务院系列文件,制定出台《关于加强老年健康工作的意见》,其中包括鼓励设立老年病医院,在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科,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等。

二、东城区老龄人口和养老机构现状

东城区2013年底各街道老年人户籍人口数: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44082人,8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60152人。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区人口比例超过20%。

东城区养老机构(2014年7月底统计):共11家,公办民营5家,民营6家;床位1375张,入住人数675人,护理人员107人,东直门街道敬老院和什锦花园养老院收费标准较低,床位利用率达100%;而收费较高的老年公寓的床位利用率不到一半。目前,东城区养老照料中心的改扩建项目也仅能增加280张床位。

三、东城区老龄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数据可知,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床位数仅为老龄人数的0.6%,而床位利用率仅占49%,空置率高达50%以上。据分析,以下四大问题制约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一)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不足

我国老年人是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出生的一代人,大多数人没能赶上改革开放收入高增长时期,拥有的财富相对较少。而这些老年人又普遍“带病生存”,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收入中医疗开支巨增,因此,造成了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以养老院为例,公办的福利院和民办养老机构“冰火两重天”。公办福利院一床难求,民营养老院空置率高,其原因在于民营养老院对比公立养老院而言缺少国家财政政策支持,为了维持收支平衡导致收费较高,服务上又不能保证老年人的需求,从而导致供大于求的现状;而豪华养老机构由于收费较高,大部分收入一般的老年人只能望而却步。

(二)养老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养老人才是公认的高技术服务,需要医疗、保健和护理三重技术。然而一方面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支付能力弱导致整个护理行业的工资和社会地位都比其他行业低。因此,造成高技术人才不愿意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人均工资比起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所以造成了恶性循环:高技术人才因为薪金收入太低不愿意从事养老护理职位,仅仅依靠低技术劳动力支撑,而这些人的服务水平又完全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降低了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

(三)养老机构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效率低

由于受到人才以及老年人支付能力低的制约,我国养老机构的管理效率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以瑞典的养老机构为例,一个养老护理员能够同时照顾数十个老人,通过标准化的管理使老年人的满意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准。对比我国,在同样的护理比例下很难使入住老年人达到同样的满意度。这间接表明了我国养老机构的管理效率的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养老机构的管理模式以大规模集中模式为主,动辄300张甚至上千床位,在管理方式上也以粗放为主,缺乏精细化的管理。对比日本,有很多优质的养老院仅有十几二十张床位,但是管理精致,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了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和体验。

(四)“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阻碍

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许多老一辈人都认为养儿是为了养老的。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无法留在父母身边照顾,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面临老无所依的困境。虽然交通便利,但是真的发生意外事件时,子女也鞭长末及。提倡空巢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很多老年人会觉得这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这层心理障碍也阻碍了他们接受此类养老机构服务。

四、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文提到的几大“破冰难题”,我们通过对东城区100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此调查的目地希望了解中老年人的可支付能力水平、中老年人对高龄服务或产品的真正诉求和了解中老年人对当前我国养老机构的真实看法。

(一)针对100名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问卷调查结果

1、男性占比37.33%,女性占比62.67%。

2、其中50岁到59岁之间的占40%,60岁到64岁之间的占24%,65岁到69岁之间的占20%,70岁以上的占16%。

3、居住状态表明:其中45.33%的人是与配偶及子女共同居住的,30.67%的人仅与配偶同住,14.67%的人仅与子女共同居住,9.33%的人独居。

4、调查标的中老年人人均家庭月收入(包括配偶收入和子女提供的生活费)在7080元到14160元之间,有近半数的调查标的(48%)人均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至8000元之间。

5、在日常支出调查分析中,中老年人最经常性的支出按照支出由多至少的顺序分别是:外出社交及就餐花费(包括和朋友、家庭成员社交等)、买菜做饭的食材花费、就医买药花费、旅游花费。

6、对调查标的的身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73.33%的人患有慢性病或者需要长期药物干预及定期医院诊疗。

7、在选择养老方式的调查中,其中:42.66%的人选择了更愿意在自己家里养老,在可控范围内不给子女添太多麻烦;29.33%的人选择在家里与子女亲戚共同生活;16%的人选择老了以后到专业的养老院或者疗养院养老;24%的人选择了“需要的时候在自己家旁边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寻求养老服务,不需要的时候回家”这一养老方式。

8、在对养老机构的看法调查中,58.67%的人认为养老机构收费太高,52%的人认为养老机构数量太少,46.67%的人认为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40%的人认为养老机构设施不够好。

9、在对所在城市的养老服务机构了解调查中,只有10.67%的人认为自己很清楚都有哪些养老服务机构并清楚它们的各自功能,有33.33%的人认为这些养老服务机构价格昂贵性价比低,更有41.33%的人表示他们认为所在城市基本上没有这些养老服务机构或者根本不知道这些信息,也不知道从哪儿能了解这些信息。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中老年人的经常性消费主要集中在吃饭、买药和旅游花费这三大项,其中外出社交及就餐花费占比最大。

2、在选择养老方式上面,中老年人更愿意选择传统的依托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而不是集中管理的养老院。

3、近6成的中老年人认为养老机构收费过高超出了他们的可支付能力,近半数的中老年人认为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

五、对应东城区老龄化挑战的对策建议

东城区作为城市功能核心区,老年人数量多。而受到地域狭窄、规模受限、服务模式单一和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制约,养老问题突出。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并根据对老年人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数据分析,我们认为以下几种对策是解决应对东城区高速老龄化的最佳选择:

(一)增加对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和养生的教育培训和传播投入,提高老年人对慢性病的自我管理、突出事件的防范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上医治未病”的说法,我国的医疗模式应由现在将优质资源集中在疾病甚至是终末期的治疗,转向疾病早期的预防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积极老化是国际卫生组织提出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都要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实现让尽可能多的人尽可能长时间地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的目标。

我国的医疗资源配备极不均衡,医疗专家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对患者疾病晚期的治疗上面,严重忽略了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及传播,既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又浪费了国家及家庭的医疗开支。卫生计生委数据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患三、四种慢性疾病,更有将近1200万患有“痴呆症”,然而这些慢性病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方式进行有效干预控制和预防。就拿“痴呆症”为例,很多老年人及其家庭因为不懂得基本的健康管理知识,对前兆全无知觉而导致最后的失能,最终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每当提到“养老”,人们总是认为养老服务应该在养老院进行,而真正忽略了老年人不愿意离开家的事实,相对于集中式养老,社区才是养老的主战场。与此同时,健康管理的教育培训和传播应该深入社区,医疗健康专家需要投入他们的时间并把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面对面的和老年人深度的、持续的进行交流,而不是搞个“义诊”草草了事。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知识素养的匮乏,健康教育传播需要有配合落地的“工具包”(例如:连环画、微视频、手册和适老化用品等),能够深入浅出地让老人听懂,并知道该如何行动起来。

老年健康管理讲座、开展老年保健活动,增加对老年人的健康传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可以使得他们晚得病、晚失能,增加他们的健康寿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和护理的开支,真正解决大多数高龄人支付能力不足的最大难题。

(二)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伴随着老年人越来越依赖社区,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主要包括医疗保健需求、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和思想感情交流的精神慰藉需求。而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的关键就是要有一支能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

要大力培养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在有实力的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设立社区工作专业,向基层社区输送专业社区工作人才。加强社会工作的学历教育,逐步形成技校、中专和大专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系统。学历教育这种方式由于教育周期长、教育内容系统,学生能够学到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大量的社区工作训练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从长远来看,无疑是解决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专业化的根本途径;要加强培训老年人服务工作者的工作力度,根据专业社区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社区工作在职人员进行专业教育。

培训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在拥有社区工作专业的大专院校,开办社区工作专业培训班或进修班。应当设立相关的培训内容,如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管理、老年心理知识以及老年医疗护理常识等内容,让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接受这些方面内容的专业学习、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水平。

2、由社区工作管理机构聘请社区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传授社区养老服务的知识、方法与技巧,使他们在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时更加科学、规范;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使得社区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的局面得到改变,并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成为专门的职业,规范社区养老服务的职业技能,这样就能使一大批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服务。

(三)在老龄化高的社区附近,新建或改造现有房屋,兴办“小规模,多功能”的微型养老服务站

建议区政府统筹整合房屋资源,在老龄化高的社区,选择产权清晰、质量较好、位置便利和面积适当的用房进行改造,鼓励推广小规模、多功能和综合性的社区养老服务站。

这些社区养老服务站的服务产品需定制化,而非标准化。根据国际上对老年学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具备很强的自我意识,因此需求也必须多元化。老年人群由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个体组成。老年人群和婴幼儿人群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老年产品服务不能像婴幼儿产品一样采取标准化,多样化、系列化、专业化和层次化的定制化服务才是最佳解决方案。此处可以借鉴日本社区微型养老院的配置标准,我们建议微型养老服务站包括以下服务产品:

1、社区高龄入住护理——根据老年人需求,安排短、中、长期入住服务。

2、社区高龄日托服务——为本社区或周边社区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

3、居家康复护理上门服务——为本社区和周边社区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居家养老和术后康复上门服务。

4、居家无障碍改造服务——对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为其提供居家无障碍的改造方案,让老年人在家中生活更安全。

5、第三方失能评估服务——按照国际失能标准(ADL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s-高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第三方评估服务,根据评估标准给老年人提供更合适的建议(居家、日照或长短托,而对于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应推荐其到专业养老院或老年病医院接受服务)。

6、健康大讲堂——组织专门为高龄人士提供的慢性病控制、营养、养生和心理咨询等健康管理相关课程。

7、营养餐食服务——为社区及周边社区的老年人提供营养配餐服务。营养配餐需要根据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不同或年龄不同进行定制化调配。例如:对吞咽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制餐食等。

建议我区对微型养老服务站采用公办民营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引入国外先进的养老服务管理理念,让有专业人做专业事,并给与优惠政策以吸引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技术人才进入养老产业,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四)加快推动养老服务智能化的发展及应用

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独生子女政策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一对夫妻养4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421”结构型家庭越来越普遍。这给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习俗带来巨大挑战。然而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当前老年人仍然愿意选择传统的依托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而不是集中管理的养老机构。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应用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养老是一个可以让老年人在家中安心养老,儿女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监护父母的重要科学技术突破。

建议可以对老年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应用采取试点工作,推广养老科技的突破和创新,让年轻人可以在离开家工作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智能化养老平台随时监控家中老年人的身体状态和需求。如果老年人突然需要照顾服务,儿女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向朋友、邻居或周边服务机构发送求救,照顾者或服务商便可以最短时间上门服务,解决老年人多方需求,大大减少政府和社会的负担。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进入老年期是每个正常人的人生旅程必经的一站。今天我们面对的养老问题,不仅仅是如何通过提供足够的食品给老年人免除饥饿而度过晚年,而是在获得基本生存条件下,要“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要参与和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要有尊严的安度晚年。我们相信,随着多种养老模式的不断推广,更多的老年人将从孤独中解脱出来,愉快地安度晚年,众多子女们将更加安心于工作,政府也能够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更加需要关爱的人群中去,和谐社会的建立也就有了更加坚实的保证。

老龄委调研组

负责人:季茹

主笔人:杨凜飞

成员:杨迎雨、王冠、索琳、郑刚

(本文在2014年度东城区统战系统调研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致敬努力奋斗的盟员! 民盟北京东城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