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与干预手段研究

老龄委调研组

负责人:季茹

主笔人:张金峰、杨凛飞

【摘要】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掣肘。本文通过统计东城区上百名老人心理自测量表数据结果进行分析,从老年人心理问题入手,探索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和干预手段相关解决方案,以助于我区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和逐步完善。

【正文】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会结构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北京最新发布的2014年度《健康白皮书》披露,去年北京人均期望寿命为81.81岁。其中显示,西城女性期望寿命最长,达到86.82岁。期望寿命,即0岁时的可预期寿命。此次白皮书首次发布了北京“人口金字塔”。目前北京“50后”、“60后”最多,五人当中就有一名老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老年期后除了有体态体型变化,生理调节机能衰退,适应能力减弱,记忆力减弱、感知能力衰退,思维迟缓等正常的衰老退化之外,还因为生理或社会的多种原因,老人可能会出现孤独、恐惧、抑郁、痴呆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这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晚年痛苦和不幸的重要原因。认识这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有助于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护理。

一、老年人心理疾病的主要分类

(一)孤独感

所谓孤独感,不只是讲一个人在行为上孤立孤独,而是包括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或儿女亲情支持所带来的在心理上的悲哀、凄凉和抑郁感等负性情绪。如笔者采访的某位居民,退休在家后,几年前丧偶,几位子女已长大成人,自立门户,其中两个儿女定居国外,因工作忙碌而很少顾及回家看望老人。朋友也因为身体原因不常相聚,久而久之,他与别人的沟通也渐渐地减少了,开始觉得失落,情绪消沉,郁郁寡欢,出现了失眠,不思饮食等症状。

产生孤独感的原因,通常与老人社会角色与家庭成员变化有关。老人未离退休前常有许多工作要做,天天与同事打交道,可离退休后,一下子变得无事可做,周围变得冷冷清清,休闲的家庭生活一下子代替了原来习惯了的忙碌的有规律的行为方式,一天二十四小时可能面对的就是书桌、饭台、床铺。以往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动机,大多失去外界的刺激,使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如果此时又由于丧偶,子女另立门户,家庭组成发生较大突然的变化,老人更是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莫名的恐惧心理。

当老年人离退休后尚未出现孤独感前应进行预防,而当已出现孤独时,则应积极进行心理调节。否则这种负性情绪会进一步加速人的老化,直接影响健康。

(二)抑郁症

老年期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病患之一。老年期抑郁症大都在60岁以后发病,有的虽然在青壮年期发病,但进入老年期后常加重或发作次数增多。

老年抑郁症的表现主要是:情绪压抑、沮丧、痛苦、悲观、厌世,自责自罪,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性欲、食欲下降,失眠。有些抑郁症病人仅以躯体症状或失眠为主,因此,有些老人患了抑郁症亦不易被确诊。一方面抑郁症可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而罹患其他疾病,另一方面其它疾病又可使抑郁症状加重。

老年期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疾病,其原因错综复杂,其中75%都具有身体疾病或社会及心理上的原因。在生理因素方面,大多数老年人或多或少的有身体不适或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疾病久治不愈或经常复发使他们心情沉闷,而一些多病及重病患者更是把病疾看成是一种对生命的威胁和生活完整性的破坏,或担心不愈,或害怕给家人带来不便,成为累赘,从而形成一种持久而强大的精神压力,他们觉得生活没有希望、没有乐趣、不安、易怒。据观察,抑郁症的发生与个人的人格特征也很有关系。一般来说,素来就比较开朗、直爽、热情的人,患病率相对低。

在社会与家庭因素方面,与老年期的众多丧失有较大的关系,这些丧失包括:工作的丧失、故人或配偶的丧失、收入的丧失等等。退休后老人缺乏人际交流,缺乏情感支持,也是常见的导致老年抑郁的原因之一。老年人角色改变后的心理不适应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在心理因素方面,由于年龄的不断增加,生理上慢慢衰老,听力下降、行动缓慢、记忆力的减弱等都使老年人与外界的交流产生不便,使他们感到自己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而出现精神抑郁,在持久而强烈的消极情绪下,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失去平衡,导致一些器质性及功能性的疾病。生活目标的丧失也可使老年人产生抑郁。由于离退休后,没有什么外界力量促进他们去完成什么,很多事可做可不做,于是老年人的生活便过得懒洋洋的、枯燥乏味、这也使老年人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而导致抑郁症。

(三)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症,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性痴呆症,由神经退行病变引起,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约占老年期痴呆的一般。临床表现为任职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由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

阿尔茨海默症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四大杀手”之一,每年有无数老人被它夺取生命。我国阿尔茨海默症病发病率约为5%,多发于65岁以上人群,截止2012年,患病人数约为600万人,并以每年三四十万人的数量增长。

老年性痴呆症起病隐潜,发展缓慢,早期往往是以逐渐加重的健忘开始,同时,还可有比较明显的情绪和人格改变,以及整个机体的衰老。根据该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遗忘期,表现为记忆力明显减退,性格也有改变。如性格常变得主观任性、多疑、敏感、自私、暴躁、生活懒散、日渐健忘、失眠。有时还会昼夜颠倒,白天卧床,夜间活动。第二阶段称为混乱期。这个时期限的病人,除了第一阶段的症状加重外,很突出的表现是视空间辩认障碍明显加重,记忆也明显障碍。例如病人出了门就认不得回家的路,甚至忘记自己的姓名,不认识自己的子女,分不清东南西北。随着时间的迂移,精神日益衰退,行为紊乱,言语重复,动作幼稚,喜收藏废物且视若珍宝,羞耻感减弱等。第三阶段称为极度痴呆期。病人全面进入衰退状态,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不能控制,终日卧床,丧失说话能力,身体衰竭。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自测量表心理健康调查数据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老年人的实际心理状况,我们通过对东城区200名左右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心理自测量表健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 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受调查老年人有轻度抑郁的情况;
  • 约四分之一的老年人有中等程度的抑郁表现;
  • 更有3.8%的受调查老年人属于重度抑郁,应该立刻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 我们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有部分老人坚决拒绝参与问卷调查,这部分老年人在心理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所得到的数据并没有完全反应出整体东城区老年人的心理状况;
  • 所调查的老年人中绝大多数对心理健康管理缺乏基本的认知。

三、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

首先,我们应该区分疾病管理与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所针对的目标是病,研究的问题是怎么样不得病,得病以后怎么去治疗,所涉及的医学常识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临床用药,它的主宰者是医生,因为普通百姓没有这样的专业知识。因此疾病管理更多是被动的接收。然而健康管理与疾病管理完全不同。健康管理的核心目标是衰老,因为每个人都要衰老,无论从生理上心理上。当一个人衰老时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生理、心理和疾病病理状态的和谐共生问题。衰老是人类无法对抗的,但是延缓衰老是可以的。因此健康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围绕着如何延长中年期延缓进入衰老期以及进入老龄化之后怎样保持一个残余功能的稳定问题。

根据以上心理健康自测量表调查结果,绝大多数老年人对自己的心理问题缺乏基本的认知和健康素养。因此,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老年人主动地、有意识地提高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提高基本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认知能力,对自己负责;这样做可以有效的缓解老龄化对政府和医疗资源的压力。

四、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的传播特性

首先,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应该以社区为基础;具体的组织形式可以是组团式或者是自治式的。社区是老年人最为集中的地方,通过以社区为单位组织老年群体,方便对他们进行健康素养和健康管理相关知识上的传播。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性,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新媒体,对于老年群体来说都是很难接受的,他们多数不会上网或使用智能手机,也不会使用特殊的科技工具。因此,如果老年人各自闲散在家中,我们目前没有任何科技工具或者虚拟社群能够将他们聚集起来。这与目前依赖新媒体和网络的年轻人截然相反。

其次,我们应该把繁琐难懂的健康知识转变成通俗性、趣味性、实用性的东西给到老人,通过宣讲式、工具式、体验式这三种形式让他们能够主动接受和参与。解决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核心就是“体验”;通过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社交,老年人常见的“孤独感”与“抑郁”问题可以得到显著的缓解。而工具式的“体验”传播方式,也可以让老年人从被动的“受教育”感受中解放出来,提高他们对参与健康管理的积极性。

五、干预手段分析和建议

(一)社区开展益智活动

益智活动或游戏能使老年人思维敏捷、身心联动,预防老年痴呆,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所有的游戏都讲究适量,益智类游戏种类繁多,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锻炼各有不同,也有不同的适用人群。比较常见的益智类活动包括:中国象棋、围棋、麻将、魔方、跳绳、书法、绘画等。

建议政府部门可以从上至下的组织或支持第三方机构以社区为单位开展老年人益智活动,让老年人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享受其过程,从而自然而然的提高了他们的健康素养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优秀案例—,河北邢台基础社区健康管理:

以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博士为首的健康管理团队从2008年开始在河北邢台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围绕着邢台最基础的社区,在社区把老年人组织起来进行健康类益智活动和公益讲座。乌丹星博士带领团队研发了超过60套健康讲座课程,并包含了大量的体验式健康类活动,其中包括手工课、儿童拼图、体感游戏机等等防止阿尔茨海默症训练活动。六年来有几千名老人积极参与活动,提高了当地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并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二)社区推广健康操舞

“广场舞”作为中国中老年人的一种“精神保健品”受到了中国大妈的喜爱。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参与调查的市民觉得广场舞对心理方面的帮助最大。中国大妈大爷在平时的跳舞过程中,他们都相互认识,彼此谈心,交到很多可以说话的人。因为现在年轻人都忙于事业疏离了对老年人的交流,导致他们的寂寞落寞,而同是老年人的他们可以彼此交流欢乐。

为了让老年人的心血管、呼吸系统和心肺功能都能得到锻炼,同时消除大脑疲劳、精神紧张,避免老年痴呆,延缓身体功能衰退,将健康操融入广场舞中不失为一个有效健康干预手段。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健康操舞在基层社区的开展给予全方面的落地配合和人力、物力的支持。让社区中老年人在享受广场舞的乐趣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健康”。

优秀案例二,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骨质疏松防止)首届“骨”动中国健骨操创意大赛。

2015年,为进一步推广骨质健康的理念,增进全民、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关于骨质健康的关注和认识,共同防范骨质疏松这一严重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将今年的传播主题定为骨质疏松防治,邀请国家权威运动医学专家编排适合全年龄段跟跳的健骨操,并发起了首届“骨”动中国健骨操创意大赛,大赛得到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大力支持并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

健骨操创意大赛的线下比赛在北京市朝阳区、顺义区成功开展并得到了区政府和区疾控中心的大力配合。同时,大赛还向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四川、湖南、陕西八个省市线上征集健骨操创意广场舞视频。最终优胜队的成员将被授予“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骨操传播大使”的称号,并作为健骨操标杆队伍在当地社区群众中传播和推广。参与这次活动的队伍超过百只,参与者主要都以中老年人为主;许多参赛队伍的平均年龄甚至超过了60岁。

(三)大力推行健康手册和健康科普图书

健康手册和健康科普图书作为传统的健康传播工具不应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消亡。相比新媒体传播工具,当前我国老年人更能接受的是传统的健康类传播工具。而健康手册和健康科普图书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然而我们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能够影响到人的生命的相关健康书籍应该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不能滥发或传播错误的健康知识误导老百姓。同时,媒体在发表健康类话题也应该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核;像类似张悟本这样的伪养生食疗专家所宣传的“绿豆治百病大法”应该要严格杜绝其再次发生。

国家卫生计生委于今年7月还特别制定了《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指南》,逐步引导并规范全国健康科普工作开展。

建议政府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倡导,在各级区县和基层积极推广优秀健康科普图书,从而促进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

(四)加速建设健康管理人才队伍

健康管理和干预落实到基层还需要更多有能力的执行者贯彻执行并跟踪。到底谁才是执行者?我们认为不是医生。作为一个13亿人的人口大国,我们只有600多万的医护人员。中国每培养一个成熟的医生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医生不可能在社区里单纯做健康管理。我们认为,应该是大专、中专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建议医学院院校毕业的学生应该首先在社区做健康管理实习,然后再到医院,否则他们出了校门面对病人没有社会经验。他们需要在基层锻炼,他们需要在基层做健康管理。

综上所述,对于解决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社区健康管理、公益类健康体验活动以及健康科普图书都是非常行知有效且务实的途径和方法。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管理在顶层设计上应该有主体、有责任、有保障,政府部门作为主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应该认识到我国老年人健康素养普遍较差的事实,积极促进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本文在2015年度东城区统战系统调研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关键词: 
致敬努力奋斗的盟员! 民盟北京东城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