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信《京味画家》
▲每逢参加活动,原本着装随便的他一定要换上中式对襟衫。正在构思创作妙峰山“古香道进香图”的他觉得,作为一个老北京人有责任将过去的北京展示给世人。
▲出于对老北京建筑的热爱,他还收藏了一柜子的老瓦当。工作室变成了老北京博物馆。
▲现在担任北京五中高中部“画说北京”选修课教师的他,有时会带着孩子们到智化寺,聆听传统明代古乐,了解古建藻井的精美。
▲2010年5月6日,上海世博会上杨信的京味画展作为北京文化形象符号出现。在中国馆前,他即兴在六位志愿者的服装上创作“流动的北京”。
◀在茉莉花茶的陪伴下,杨信常常会创作到凌晨三四点钟。
▲年近九旬的父母依然住在东城区分司厅胡同,一有空杨信就骑车回家陪着老人唠家常。
傍晚时分,一位肩挎小包,骑辆电动自行车,在鼓楼附近胡同穿行的中年男人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这里“盛产”文艺青年。天天在胡同穿行的杨信也不例外,他是土著的老文艺青年,还是擅长胡同风情画的京味画家。
杨信从小就住在鼓楼东侧的分司厅胡同,分司厅胡同俗称“粉子厅”,它东起安定门内大街,西止北锣鼓巷,如今属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常有中外游人光顾。胡同,对一般人来说不过是古老建筑和北京旅游观光地而已,但对杨信而言那里是家。
杨信9岁那年,原本对绘画就感兴趣的他开始跟着老师画素描,对着景物在纸上涂涂抹抹,让他这个四合院知名的顽童发现了宣泄自我的激情大舞台。从那时起,他便常常和街坊发小儿、祖上是宫廷画师的吴静涵(后来成为画“红衣少女”系列的名家)一起,步行去几里外的美术馆看展览;一起到王府井临摹大海报上的海军战士……还有,那时候鼓楼旁卖冰棍儿的老爷爷老奶奶一出现,杨信就跑上前帮老人推车,不是为得到免费冰棍儿,只为讨要几个用马粪纸制作的盛冰棍儿的盒子。回到家,他将纸盒压在铺板下,平了后拿出来裁了,再用骨胶加立德粉往上一刷,纸板便成了有颗粒的油画纸。最后,自己再找木料钉个框子,刷上胶……条件虽然艰苦,杨信一直坚持绘画学习,最终他如愿地考入了大学开始走上了职业绘画的道路,如今绘画已伴他度过了40多年。
傍晚时分,杨信除了喜欢串胡同,他常常去交道口的一个地下室,那里是“旧京民俗杨信工作室”。弥散茶香的夜色是杨信的创作时光,作为一名“60后”的丹青妙手,他能把古老的京味用多彩的笔墨将其贮藏发酵。
杨信现在采取以油画、水彩、彩色铅笔的形式绘制中国画风的京味作品。出于对北京老字号的喜爱,他多次寻访,创作了吴裕泰、烤肉宛、老舍茶馆、全聚德、王致和等京味老字号等绘画作品。关注北京胡同文化艺术创作的杨信,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记录着北京胡同的春夏秋冬,成了一个北京胡同文化的传播者。
本报记者 刘平 摄影报道 J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