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旅游商品企业为何在大型活动中屡遭败绩》

 陈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6月25日 11 版)

  当年,很多旅游商品企业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收获颇丰。由此带动了更多的企业纷纷在各大型博览会,包括园博会、花博会和各种大型运动会的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中投入大量资金,梦想着再次出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创造的高额销售业绩。出人意料的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那种火爆的销售场面再也没有出现,后来的大型活动的旅游商品销售额一个比一个惨。

  很多旅游商品企业仍不死心,一次次把资金投向新的大型活动的旅游商品开发中。一批企业倒下了,另一批企业又冲了上去。在去年的某大型博览园里,从开幕的那一天起,一个旅游商品公司老总就站在专卖店门前的广场上,从幻想着人如潮涌,万人争购,到现实中的门可罗雀,惨淡经营。但是,同样遭受败绩的公司又投入了下一个大型活动的旅游商品开发中。这些旅游商品企业顽强的努力着。精神固然可嘉,还是需要总结一下一次次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活动的影响力太小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提前多年就进行了全面的宣传,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和世博会相比,后来的运动会、博览会都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加上很多活动宣传不够,有的甚至到了即将开幕,举办地当地都少有人知的地步。活动本身的知名度就很低,对旅游商品的宣传不够,有些几乎没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活动,一个游客稀少的活动,为此开发的旅游商品怎么可能会被卖出去。尤其是那些以这些大型活动标识、吉祥物为主题开发的旅游纪念品,很难唤起游客的购买欲望。谁会买一个毫无名气活动的吉祥物呢?

旅游商品企业本身问题多

  旅游商品企业对大型活动旅游商品的认识还普遍停留在纪念品、收藏品上。首先,为大型活动设计的旅游商品还主要突出纪念性、收藏性。最初,购买者寄希望于购买这些商品以后能够从升值中获利,后来逐渐发现很多大型活动的所谓用于收藏的旅游商品其升值空间很小,甚至是价值倒挂,一来二去,购买者越来越少。另外,有些企业片面理解纪念性和实用性,一提实用性就照抄老一套的东西,如印章、保温杯、钥匙链、手机壳、扇子、帽子、马克杯、文化衫等。一说纪念性就在各种商品上印吉祥物,印活动标志或是景观图案。毫无新意,千篇一律的商品让人很厌烦。游客看着都烦的东西,怎么会购买?

活动主办方只重开发不重销售

  每个活动主办方都是不断地鼓励企业来设计、生产旅游商品。都描绘出美好的、壮观的游客人数。似乎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但生产出来的商品到哪里卖?除了企业着急外,就很少有人操这份心了。普遍的现象是,在活动举办场地以外的专卖店(点)很少,位置偏僻,有凑数之嫌。笔者曾在一个山岳景区半山坡很偏僻地方看到一个旅游商品售卖亭。某个大型活动结束一年后,门窗紧闭的商亭上还贴着活动的标识。这就是当年这个活动统计数字中的专卖店(点)之一,如此偏僻的地点能有多少销售额呢?这类专卖店(点),必然影响了这个大型活动旅游商品的销售。而活动地(博览园)的专卖店(点)的位置、建筑设计又经常违背旅游商品的销售规律。位置过偏或建筑结构不适合旅游商品销售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无在活动地(博览园)旅游商品分类区域销售的概念。

旅游商品的运营管理水平较低

  有些大型活动的旅游商品是由组委会的一个部门来运营,有些是委托一家或几家公司来运营。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运营的理念是否正确,运营的方案是否合理,运营的管理人员是否有能力,各方的配合是否到位。如果只是请一个从来没有实战经验的设计师,编制一个克隆过来的“行活儿”方案,再委托一个只会忽悠甚至瞎话连篇的运营公司,这个大型活动的旅游商品不太可能运营成功。最后吃亏的必然是那些满怀热情,为此投入资金,设计、生产、销售人力的旅游商品企业。

  一个个大型活动还在筹备中,主办方还在投入,旅游商品企业还在积极参与。通过一次次的惨败,企业应该明白一些,活动主办方也应该清楚一些,无论你是否承认,这些大型活动都要为游客服务,都属于旅游服务的一部分。之所以把大型活动中的商品称为旅游商品也是因为购买者大部分是游客,而游客购买的商品自然是旅游商品。这就需要按照旅游商品的规律去运营、开发,让游客方便地、高兴地购买到喜欢的、愿意买的旅游商品。

  大型活动中的旅游商品经营越来越惨淡,无论是企业还是主办方是不是也该琢磨琢磨了。

 

致敬努力奋斗的盟员! 民盟北京东城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