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免税店不能总那么少》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国内消费者需求大的部分国外日用消费品,逐步扩大降税商品范围;增设和恢复口岸进境免税店,合理扩大免税品种,增加一定数量的免税购物额,方便国内消费者在境内购买国外产品。其实,早在去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把扩大旅游购物消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提出“在具备条件的口岸可按照规定设立出境免税店,优化商品品种,提高国内精品知名度”、“研究新增进境口岸免税店的可行性”、“研究完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符合条件的地区”等具体措施。
2010年出境旅游人次首次突破5000万,之后每年均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2014年的出境旅游人次已达1.1亿。预计202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将达到2.5亿。境外购物总额也在逐年增加,而且中国游客在境外的购物支出非常高,已占境外旅游支出的50%。
在对不同城市的调研中发现,特大城市出境游的游客在购物中最关注质量,其次是价格。而一般城市出境游的游客在购物中最关注价格,其次是质量。简言之,游客出境购物最关注质量和价格。导致商品国内外价格差的主要因素包括关税、进口增值税和贸易企业的利润以及销售增值税。
各国开设免税店的目的均是为了方便游客、外交人员等特殊人员。对免税店购物人员的限制已成各国惯例。但中国面临的尴尬是,出境购物人群过于庞大,已形成巨大的“免税”进口额。且游客出境旅游而带来的巨量进口“免税”商品现象在日益增加。要让国内的出境游客增加在中国免税店的购买量,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增加免税的对象和免税地点。
现在免税对象是境外入境旅游的游客(包括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因公出国人员、远洋海员、国内的外国专家、出国旅游的中国公民等。国内的免税店主要有口岸免税店、运输工具免税店、市内免税店、外交人员免税店、供船免税店、出国人员外汇免税商店。目前,出国旅游的中国公民在到达境外旅游目的地前购买免税品的地点主要是出境时口岸免税店以及运输工具免税店。由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时才能在这些免税店购买免税品,且只能在登上运输工具前或在运输工具上购买,因此受到严格的购物时间限制。
令人尴尬的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时,在境外购买的商品很多是境内制造的,境外免税店的商品很多也是境内制造的。因此,与其让中国公民在境外旅游时购买大量的中国制造的商品,不如让国人就在境内购买。即使购买的免税品是国外制造的,如果让他们在境内就能购买到,既可以增加商品的销量,又为游客节省旅游时间和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已有了一家国人不出国门就可以享受境外游客才享有的购物免税优惠的海南三亚免税店。这是国内唯一一个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的市内离岛免税店。虽然店内的商品还有待丰富,但已吸引了不少来海南游客的光顾。但一个免税店相对于13亿多的中国公民就显得太少了。
是否可以在沿海地区的其他海岛也建设离岛免税区,如大连辖区的海岛就有多个大于十平方公里。也可以考虑在相对封闭的沙漠戈壁中的绿洲建设“离岛”免税区。甚至可以人为地圈起一些地方,形成以“离岛”免税区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包括免税店、主题酒店、特色餐饮、景点等,既可以实现安全的免税购物,又可以享受旅游的乐趣。
第二,增加免税店的运营商和免税品种。
游客在境外购物的主要内容是化妆品、服装、鞋、帽、包、烟、酒、手表、电子产品等。国人在境外疯狂购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质量可靠。国人普遍认为境外产品质量是有保证的,以致出现了专门从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甚至美国带货入境的水客。原因之二是,价格合适。一些商品尤其是奢侈品价格远低于国内。原因之三是,品牌知名。游客对很多国外商品品牌的认知度很高。原因之四是,新品及时。一些国外新设计、新技术的新款产品销售时间先于中国境内。
现在国内免税店的运营商还很少。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免税的商品品种也很少,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人对免税品的需求。设立免税店的目的应该是增加旅游购物收入,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不应把有旺盛购买力的国内游客推到国外去旅游购物。因此应增加免税店的运营商和免税品种,让免税店更加具有活力,把免税店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当然有人会说,这样做是不是会扰乱国内市场?其实这是相对的,中国公民出境购物同样减少了在境内的购买,还增加了购买成本,尤其现在国内出境旅游者在境外的购物已形成巨大的“免税”进口额的时候,开与不开,两者相比,还是开放国内游客在境内的免税店,扩大中国公民在国内购物量的获利更大些。
增加免税的对象、免税的地点,增加免税店的运营商和免税品种,满足并刺激国人的购买需求,也应属于扩大内需、扩大消费范畴。应结合中国的实际和特点,加快免税店的开放,进一步推进免税店的发展。
(作者系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旅游商品产学研联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