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盟员田沁鑫,与总书记面对面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4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联组会上,田沁鑫、邓纯东、陈力、王学典、王春法、李大进、冯远征、李前光等8位委员,围绕攀登文艺新高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坚持为人民创作、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发挥博物馆作用、加强基层政府法治建设、重视艺术传承、推进文艺事业守正创新等作了发言。
团结君了解到,第一个向总书记汇报的田沁鑫委员,是一位来自文艺界的导演,也是一位民盟盟员。
“我们正在为广西百色市打造一部大型民族歌舞剧《扶贫路上》,有信心打造成‘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在题为《不负新时代 争创新高峰》的发言中,田沁鑫为广西瑰丽的民族文化和显著的脱贫贡献成效“点赞”。
“我与广西交情不浅,已经创作了多部与之相关的文艺作品。”会后,田沁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广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山川河流、光荣的革命传统、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富的人文景观,汇聚成八桂大地独特而璀璨的文化星河。前几年,她就和崇左市合作,创作了以保护广西独有的珍稀动物白头叶猴为主题的音乐剧。去年,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组织下,由田沁鑫和著名作曲家印青领衔的主创团队两次前往百色市采风。
“我去了最贫穷偏远的村子,见到了始终坚守、千方百计带领村民‘拔’穷根的第一书记,深深地被感动了。”田沁鑫说,“诚如习总书记所言,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来到脱贫攻坚的一线战场,与脚踏实地、无私付出的第一书记们零距离接触,那种感触才更刻骨铭心,创作的文艺作品也更接地气、更感人肺腑。”
怀着满腔感动、深切感悟,目前,田沁鑫和印青主创的反映百色市脱贫攻坚成就的剧目——《扶贫路上》已正式启动,这也是全国范围内第一部反映精准扶贫工作的大型民族歌舞剧。
“我们在节目中运用了大量广西元素,如演员身着当地的民族服饰,唱山歌等。”田沁鑫说,他们将以最大的努力、最大的信心,打造好这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把百色市乃至八桂大地翻天覆地的发展进步刻在心里,表现在作品里,最终奉献给人民。
田沁鑫出生在北京,她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母亲则是中央美院附中的老师。田沁鑫5岁那年被送到了什刹海体校学习体操,4年后进入北京艺术学校学习京剧,1992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在校期间获得去往英国利兹大学留学的机会,留学期间担任《中国戏剧和中国文学》的助教,之后回国;1994年在中戏读书期间,前往日本参加东京青少年艺术节;1995年大学毕业后,田沁鑫去往深圳做了一年广告。
1997年,田沁鑫导演了辽国历史题材话剧《断腕》,这是她的导演处女作。自此,编剧、导演田沁鑫一发不可收拾,开始真正登上她戏剧人生的舞台。
1999年4月,《生死场》正式建组,这是田沁鑫第一次走进国家级的剧院里,也是第一次执导大剧场的剧目。据制作人李东回忆,本就内向的田沁鑫有时候会紧张到不能和演员交流。但无论过程多么坎坷,最终的结果还是大获成功的。这个话剧当时在戏剧界引起了轰动,大家一下子都知道了田沁鑫。不久,她就被调进了中央实验话剧院。
在此之后,她还陆续改编了老舍的《四世同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李碧华的《青蛇》,几乎每一部戏都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这些文学作品经过她在舞台上的立体呈现,用更现代和中国化的处理方式,让更多人看懂,被更多人喜欢。
田沁鑫在戏剧圈里以解读经典而闻名,也执着于讲述中国故事。将传奇人物搬上话剧舞台,不为了关注度与票房。田沁鑫认为,对观众们的精神关照更重要。
从1997年导演话剧《断腕》开始,到后来的《生死场》《赵氏孤儿》《四世同堂》《红玫瑰与白玫瑰》《青蛇》《山楂树之恋》等,田沁鑫都在践行中国式的戏剧表现方式。
田沁鑫被业界誉为坚持艺术品质、坚持文化品格不倒的一面旗帜,也是改编名著最为成功、艺术成就最高的戏剧导演之一。其改编作品涉及萧红、张爱玲、老舍、李碧华、李敖等现当代名家作品。其导演作品被称为"田氏戏剧",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3月6日,由田沁鑫编剧、执导的话剧《北京法源寺》将亮相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的“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演出板块。话剧《北京法源寺》改编自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同名长篇小说,以唐代古刹北京法源寺为背景,讲述在“天公无语对枯棋”的沉疴晚清,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爱国维新派人士,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百日维新”过程。
作者_ 韩金伟 本期编辑 _ 赵丽娇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