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培育 勇夺金牌
2010.11016
 
四年一届的北京市运动会,是北京体育盛会。第十三届市运会于2010年8月5 日落下帷幕,各项目金牌已各有其主。民盟东城体育局支部体操教练杨可,在这次比赛中以11枚金牌、12 枚银牌、12 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名列东城区各项目教练夺金之首。我们向她祝贺!在为其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深知她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是来之不易的。特作此记回顾。
 
本届市运会前,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摆在体操项目面前。首先,体操比赛的规则与历届不同——赛前一年,参赛运动员的年龄段突然下调,导致东城区六年来培养的双保险夺冠尖子运动员不能上场参赛。而可参赛的运动员,每个人、每一项都要学习新的难度动作,完成新的成套动作编排。也就是说:因规则突变,参赛运动员年龄小了,但动作难度却不减,仍然依旧。使我区六年来“积蓄”的优势荡然无存。其次,东城运动学校多年来有三名女教练准备历届赛事。这次却只有杨可一名女教练在岗,她承担了超量的工作任务,精力和体力消耗之大可想而知。

规则突变和教练的缺乏,我区体操女队处境不利;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体力的透支更是对杨可教练的严峻考验。

为了东城区的荣誉和教练的责任,年近五十的杨教练强忍着陈年的腰、膝伤痛,在一米多高的保护凳上一站就是几小时,无数次地保护运动员训练难动作和新动作。

杨可教练在工作中
杨可教练和她的金牌孩子们
盛夏酷暑,训练馆气温接近40℃,汗水浸透了衣衫、嗓子喊哑了、膝盖水肿了、腰扭伤了……,对她来讲是常有的事。她从没有因此耽误过一堂训练课。当她晚上走出训练馆是,时间已过8点,只有满天星斗相伴她回家的路。由于常年体力和心力入不敷出,杨可教练的血压也常常居高不下,家人心疼地说:“你这是在玩命啊!”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只要付出就会有希望。成绩是对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杨可教练辛勤付出的回报。

在时间紧、队员多、规则变化等不利的情况下,杨可教练认真研究规则、制定策略。坚持抓重点队员、重点动作,科学合理地分配训练比例、合理安排轮换项目;合理调整队员分组;合理选择动作难度。在关键时刻,她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力及体力挑战。经过鏖战,“玩命”扳回了我区女队的不利局面。是她带领小队员们用辛苦和汗水撑起了东城体操女队的一片天——收获了11枚金牌、12 枚银牌、12 枚铜牌。

付出真情 无怨无悔

在幼儿及少年的启蒙训练阶段,教练员的情感付出也是小运动员成长的关键。杨可教练深谙其中道理,在培养小运动员的过程中,她始终付出真情。

这次市运会比赛中女子甲组全能冠军雷如意,自幼丧父,4岁从四川农村老家来京随母生活,家庭经济条件十分拮据。杨教练不但在训练上对她严格要求,而且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照她、帮助她。训练之余经常主动关心她,还送她吃的、穿的,拉近了师生距离。常常还陪她回家的路上与她聊天、沟通思想,以此加深师生感情。杨可教练教育她懂得妈妈养育她的不易,以及家长和老师对她寄予的希望。雷如意领会了意图,主动帮助妈妈分担家务,在学习和训练上也更加刻苦自觉了。市运会大赛前,为了缓解小如意的紧张情绪,杨教练带她会亲友、逛公园,去超市。有一次杨教练给她买了一个星期的早点,雷如意开心的不得了。对一个普通孩子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可对10岁的如意来说却是很难得的事情。因为,她妈妈无暇很细心地照管她,杨教练便主动承担起了许多家长的责任,就连去比赛场地训练,每一次也都是杨教练接送她的。

此次市运会夺得4 枚金牌的杨海蒙,训练一向认真、自觉。去年,却突然提出不想练了,问其原因,她就是不说。她的妈妈对她大发脾气,粗暴地把她的书包扔在地上说:“不练可以,学也别上了,捡垃圾去!”蒙蒙哭着捡拾着散落一地的课本。还是不说话。杨教练凭着多年的任教经验及对每一个孩子的深刻了解,猜想蒙蒙一定是因为学习“高低杠大回环”动作犯怵所至。于是,耐心地给她讲道理:如遇到困难就退缩,将来干什么都会一事无成。只要不放弃,没有过不去的“坎”……同时,为她加班加点做辅助练习,改进动作要领,使她在三个月后终于能够脱离教练保护,独立完成“大回环”动作了。从那儿以后,再学习难、新动作时,蒙蒙再也没有犯怵过。她以高质量、高规格的动作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此次体操比赛夺金最多的运动员。市运会后已被选进北京二队。虽然进入市队了,她每周总会有一天晚上给杨教练打电话,非等杨教练在电话中“嘣”(亲)一个,才肯挂电话。师生间深深的浓情感染着每一个孩子和家长。

杨可教练对小运动员们付出的是母爱,奉献的是亲情。她说:“我尽心奉献,全力付出了。无论结果如何都无怨无悔。敬业与奉献是我一贯的追求。”

我们衷心祝愿她——再创辉煌!

供稿:民盟东城区体育局支部
返回顶部

东城盟员之家 ©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东城区委员会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东四十一条83号西楼205室
邮政编码:100007 电话:86-010-640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