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区制”义务教育综合改革中 的课程资源共享现状研究

摘要:

东城区实施的“学区制”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改革,是推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全面优质品牌化建设。东城区各学区内学校普遍校园面积小,同时校际距离近,整合学区内的课程资源比较便捷。学区内通过共享课程资源,可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突破学校围墙边界,将优质资源覆盖面扩大,也可以更大限度满足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学区内整合开发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社会资源,可以不断突破学校发展资源边界,为学生成长提供广阔空间;学区内开展课程资源共享,可以解决课时与场地的整合、不同学段的衔接、特色课程的利用;学区在以校内师资为主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校外师资、职教师资、社会场馆以及高校师资,可以形成一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师团队。通过本调研发现目前学区内课程资源的共享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足:学区内的设施设备资源并没有得以充分利用;学区内课程资源的整合缺乏系统的规划;学区内人力资源也并没有真正实现共享。在进一步的改革中,政府将学区建设的重点放到课程资源整合上,出台具体详实的政策,指导各学区的工作,才能真正让各校在学区内实现有特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学区制  课程资源  共享课程

正文:

研究背景

(一)学区制改革缘起

教育关系国运兴衰、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更是关系到千家万户。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实现全面普及。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2011年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一系列的文件让政府和百姓都更加关注和期待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的属性决定了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必须看到,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更艰巨、更复杂、用的时间会更长。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老百姓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注度其实也是对公平的追求和关注。北京市“学区制”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改革,符合义务教育的属性和发展规律。

东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功能区,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东城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持续改善民生的硬任务,教育质量始终保持首都领先地位。自2003年起,针对优质教育资源较多但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东城区率先提出了打破校际界限,实现硬件设施共享、人力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变学校资源为学区资源的“学区化管理”理念。

(二)学区制改革进程

近十年来,东城区在学区化管理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但是学区化管理中也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未能将区域内一些小而散的教育资源聚集成一定规模的教育品牌,优质品牌覆盖率不高,未能从根本上破解择校难题。二是缺乏学区内共享管理层面的保障、评价、激励机制。三是探索搭建的学段顺畅衔接、个性化人才成长模式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研究学生成长规律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12年学区化管理在新东城区的8个学区全面实行。

2014年初,区教委贯彻实施了《东城区实施学区制综合改革方案》,推进学区由化到制的全面升级,方便人民群众就近进入优质学校学习,实现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转变。区内以学区为基本建设单元,推出“盟贯带”,即:深度联盟、九年一贯制、优质教育资源带,建立共同发展机制,实现优质品牌学校学区全覆盖。

北京市东城区的改革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在2015年委托第三方进行的综合评估中,94.3%的家长认为改革减轻了小升初压力,对改革的赞同度占到了93.1%。

(三)学区制改革中的课程资源整合

东城区在八大学区内通过“盟贯带”对资源进行整合。一是深化学校联盟机制。通过“一长两校制”、“大年级组制”、“联盟一体化管理”、“校舍资源共享”、“干部教师轮岗交流”等路径,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资源,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二是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实验模式。通过学区内优质品牌小学增设初中部和示范中学增设小学部两种方式,实行统一的学校一体化管理。三是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带。以学区内优质品牌学校为龙头,联合周边的2-3所普通学校,统一招生,统一管理,统筹师资及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根据就读学校在不同校区内流动学习。在推进“学区制”改革的过程中,东城区建立了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条优质教育资源带,16种一体化管理校,6对对口直升校,外加校内外整合和研修合作办学。

学区内的改革不断整合开发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社会资源,不断突破学校发展资源边界,为学生成长提供广阔空间,但是各级各类资源挖掘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提高,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和课程化。

学区内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整合活动,例如课时与场地整合、开发学段衔接课程、特色课程共享等,但是整合的目的与要求、途径与策略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学区在以校内师资为主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校外师资、职教师资、社会场馆以及高校师资,形成一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师团队,但是以个体单位为主,缺少整体推进方案,各层级教师发挥的作用差异较大,其中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发挥作用较小。

东城各学区都存在占地面积小的局限,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突破学校围墙边界需要系统设计与推进。

为深入总结前期“学区制”改革背景下课程资源整合的工作经验与成果,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进一步推动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特开展此次调研活动。

研究目标

(一)了解各学区现有课程资源整合现状及具体运行方式,总结形成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二)面对改革,了解各学区相关主体的思考与构想、客观需求和对各方关系的期待情况。

(三)基于调研数据,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供政府决策参考。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由于支部各成员分属于不同的学区,对本学区的课程资源共享现状本身有一定了解,已经能够拿到所属学区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再通过实地走访学校、和相关领导访谈等方法,进一步获得各学区课程资源来源、课程资源共享现状以及学校课程需求现状。再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在典型学区进行对比参照,得出研究成果,进而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为深入了解东城区八个学区课程资源现状,支部各成员实地走访所在学区的2至4所学校,召开1场座谈会,主要围绕学区特色课程现状、学区课程资源共享现状以及学校课程需求现状。在访谈调查中,采取半开放式的问题,了解学校的真实意愿。

研究内容

(一)学区特色课程现状

家长和学生对于优质资源的需求不仅反映在“上好学”,也反映在特长发展上。目前很多学生的特长发展还是依靠校外辅导机构,不仅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也让学生疲于奔波。了解东城各学区内的学区特色课程是否能满足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通过设计规划,让学区来承担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不仅能让家长学生满意,也能真正发挥学区资源的作用。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区内目学校的特色课程总量供给非常充分。但是,我们认为我区的特色课程缺乏相应的标准,特色课程更应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相一致,充分体现办学特色,确保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

学区内各校特色课程资源发展不均衡。独立开发较多,联合开发较少。走联合开发的形式,能够显著降低学校教师的负担,同时能够充分整合外在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为学校自身服务,也可以为合作学校服务。

每个学校都力图发展自己的特色课程,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需要这种特色课程,如果为了加强自己的特色强制每一位学生学习是不恰当的。一所学校开发再多的特色课程,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特长发展的需求,所以特色课程在学区内共享,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二)学区课程资源的来源及共享现状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从功能角度来分,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按照空间来分,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照资源属性来分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按照资源呈现方式来分可以分为文本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等;按照资源存在方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此次调查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所谓的共享即指共同分享,是指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有时也包括产权。而课程共享是指将学校开发的课程资源与其他学校或者机构共同享用。目前的课程资源共享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国际课程资源共享,比如远程视频,国际教育资源专题网站,国外大学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等;第二、区域课程资源共享,比如,各个省区建立的课程资源库以及省级图书馆电子资源;第三、校际课程资源共享,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的科研实验室、校际开放的文献资源;第四、校内课程资源共享,主要有学校网站、校内共享实验室、校内共享视频材料等。此次调查的课程资源共享主要是指校际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即各校的课程资源不仅面向本校学生,更多是服务于其他学校的学生。

通过此次调查,力图了解东城各学区是否进行了课程共享,有多少所学校进行了课程共享,共享的门类是否丰富?面向的群体有哪些?评价状况如何?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有哪些需求?在数据分析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推动课程共享提供参考依据。

1,校内资源共享现状

    是否进行学区内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共享范围,学生人数规模,组织形式——学生自选、统一组织,具体学习时间;学生评价情况;教师评价情况;共享课程评价情况;目前学校遇到的困难以及希望学区以何种形式、给予何种支持。

2,校外资源共享现状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少年宫、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实现校外教育资源与校内共享,可以完善学科教学、构建校本课程、丰富课外活动。学区内校外课程资源整合主要依托东城区“学院制”改革。东城区青少年学院已经成立了文艺、科技、体质健康、国际教育四个专业学院,还有媒介素养学院等几个学院在筹划中,八大学区分院和青少年学院总院都已经有效运转,初步形成了“1+4+8+x”组织框架,这是“学院制”实施的治理体系建设,也是东城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保障体系。然而具体落实到学校的效果欠佳。各校多数还是以学校为单位整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如史家小学与国家博物馆的合作,推出了“国博小解说员”及“国博小课程”等多个项目。

具体分享方式包括:第一、社会人力资源共享。目前,只有少数学校利用周边的教育课程资源,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第二、校外设施资源共享。各校通过地理的优势,课程优势,自主选择附近的校外教育资源进行长期的合作共享,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设施资源。第三、乡土资源共享。地域性的文化,是学生了解所在地区传统文化的媒介。重视地域,首先要了解,其次才能产生对地区的情感。每个学校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选择性的给学生一些拓展和体验民俗、了解古建筑的历史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多角度了解社会、所生活的地区,增加学生的爱国、爱家的素养。

(三)学校课程需求现状

是否有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学区课程需求;课程授课地点、人数调查;课程组织方式(自选、统一组织);课程组织(基于学科、基于兴趣);学习时间;期待的学生评价情况;期待的学校评价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以及期待的解决方式等。

研究结论和成果

(一)结论

1.对学区内课程资源的整合缺乏系统的规划。

整个东城区的特色课程是十分丰富的,但是校际间课程差异明显。资源丰富的学校开发课程近百门,而资源贫乏的学校开发课程就几门,差异较为明显。学区内课程资源存在重复建设和浪费的现象。例如传统文化的课程,各校都在争相开发,很多形式和所用场地都是一样的。

目前家长和学生对于特长发展的需求很大。每所学校在发展自己的特色课程时,都面临如何发展学生特长的问题:一方面,为了加强自己的特色让全体学生接受校内课程,而其中一部分学生是没有这方面的需求的;另一方面,一所学校开发再多的特色课程,都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学校领导大多站在学校特色发展层面思考问题,宁可花钱外请校外老师,也不愿意聘用同学区的老师。所以,只有统筹整个学区的特色课程,打破校际局限,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特色课程的作用。

2.学区内的课程资源共享范围较为狭窄。

学区内的课程资源共享范围较为狭窄,盟、贯、带、集团化内部的课程共享情况较好,盟、贯、带、集团化外部共享课程极少。很多优质课,兴趣课、特色课程,校内学生并没有体验过。可见,学校在推进课程共享过程中,主要是基于改革和政策需要,而主动进行课程共享的学校数量较少。

3.学区内人力资源也并没有真正实现共享。

学区内各校课程的管理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学校与周围场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共享,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程资源整合的整体结构。从管理上大多依赖学区从上至下的管理协调,对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调动还不够。有些具备专业性强的教师,仅仅限于本单位服务,没有做到校际间专业教师教育的广泛发挥。

4.学校有较强的课程需求,需求方式及内容等较为宽泛。

在课程需求内容方面,学校存在着基于学科的课程层级需求和基于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层级需求,根据需求内容可以确定优先满足的学科。

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历来十分注重学科课程,近年的课改开始重视综合实践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越来越重要,这也是我国当前课改中最新提出的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学区内,我们应该从更宽的角度来考虑跨越,既可以有人文课程间的“跨”、科学课程间的“跨”(例如美国的STEM课程)、文理之间的“跨”,也应该包括课程之间的“跨”和学习主题之间的“跨”。这种整合不是不同学科或学习主题的拼盘与混合,不是形式上的“跨”,而是站在培养目标高位上的整合和融合。对于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应该设计更加个性化的课程方案,重点建设实践与创新类的课程。目前的学区管理机制执行力不够强,不能打破各种障碍,实现真正的跨越。

(二)建议

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依托,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以学区为单位的课程方案,调查学区内各学校和资源单位的状况,再将任务分配到各个层级,从而有效地实施学区课程方案。

1.为了推进学校课程资源共享,建议学区工作委员会、青少年学院等部门,完善自身职能,能够将课程共享当做重点工作来抓。为保证课程共享质量,有必要明确课程共享的范围、内容和要求,加强课程监控与评价,提高课程共享的质量,发挥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

2.从运行管理角度来说,可以通过正常学习日和周末时间为学校提供送校到课、到资源单位上课、网络教学等服务,满足学校多样化的需求。共享课程也可以制作成视频材料,建成视频资源库、课件库、案例库、课程资源库等,供选课学生课后学习或在家学习。在为学校提供课程供给的同时,需要把好课程质量关,做好课程评价工作,以此不断改进提升课程水平。

3.学区内的教育设施、设备资源应做统一的规划和要求,按照地区学生人数的比例配备,登记使用。

4.教育课程信息资源公开化,提供本区特色课程编制,供全区学校选择适合学生及学校特色需要的课程。

5.通过政府统筹,建立校外专业人士资源库,根据所授专业,具备相关教学能力及所任教的学生年龄范围、教学目标等资料,供全区学校共享。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调研认为,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离不开整体部署和规划,学校主管部门应尽快结合学校的需求,从硬件到软件满足校际间教育质量均衡,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民盟东城区委
                         2016年12月
关键词: 
致敬努力奋斗的盟员! 民盟北京东城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