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东城区皇城历史文脉保护的调研报告

摘要:

皇城范围原是为明清皇室服务的机构的所在地,是紫禁城的屏藩和外延,平民百姓不得涉足。按《周礼》“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思想,统一设计规划,如今已成为北京历史文脉的精华所在。这里保存着明清时期的为皇家服务的坛庙、寺观、衙署、府库、仓场等建筑类型,多有遗迹或地名可寻。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城建设最后一个典型。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废除帝制、迁都降府、军阀混战、日伪强占等因素,北京皇城逐步破坏。城门城墙被拆除、百姓进住,铺设马路、建造楼宇。各种皇家机构被裁撤,改作他用,甚至被拆除,皇家文化丧失殆尽。1987年,随着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皇城的保护重新为人们重视起来。作为故宫紫禁城的风貌控制区,皇城内有14片区域列为历史文化街区加以保护,但沉疴难愈,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解决,皇城历史文脉的传承与保护任重道远。

关键词:

皇城  历史文脉  保护

正文:

北京城曾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伟大的古代都市,全部为一次整体设计,对称均齐,气魄之大举世无匹”。为此,1999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认定工作。其中在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南北长街、南北池子、东西华门大街和景山八片等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紫禁城)周边地区,是历史上北京皇城的组成部分。皇城以内庞大的宫殿、坛庙、寺观、胡同、四合院至今保存较完整,是北京旧城的核心和精华。2004年由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指出,“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提高国际影响力。”鉴于此,部分专家学者、政协委员提出设立“皇城保护区”的提案。认为皇城以内应当整体保护,不得进行商业开发。对新批建筑的用途、高度、形式、色调等要严加限制;一些损害皇城历史风貌的现存不和谐建筑,应尽快拆除;对不合理占用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机构、部门应有计划地尽早腾退。

一、皇城的历史演变

北京旧城有“三圈半”的说法,中心是紫禁城(即故宫);第二圈是皇城,皇城有四个门:南门是天安门,北门是地安门,东边叫东安门,西边叫西安门;再外面的一圈就是内城,前三门、安定门、德胜门、阜成门、朝阳门等;所谓“半圈”就是南边的永定门、广安门和广渠门。

皇城是元大都时形成的,当时叫“萧墙”,位于现在皇城的西侧。现在的南河沿、北河沿是原来的一条河。河是当年元大都从南方调运粮食时漕运的河道,码头在什刹海。明朝以后河被废弃。永乐元年(1403年)北京立为京都,永乐五年建宫殿,至永乐十八年完成,次年正式迁都于此。

皇城的北面设北安门,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改名地安门,俗称后门;东西两面各有东安门、西安门;正南是承天门,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改名天安门;天安门略南东西两侧又有相向的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正南有大明门,清代改名为大清门,民国元年改名中华门,地点在今毛主席纪念堂处。历史上皇城内只设衙署,不住居民,皇城之外设铺72座,有军兵夜间执铜铃环城巡逻,铺为巡兵歇脚的处所。明永乐年间建北京城时,还有萧墙。但由于河边人杂吵闹,到明宣德年间,重新建墙,把河道包括到了皇城里。所以东皇城有两道门,一个是新的城墙有道门叫东安门,老城墙还有一道门叫东安里门。

皇城墙在清代未做大的改变,只是多有修葺,形成墙高一丈八尺,下广六尺,上宽五尺二寸,墙体涂红垩,上覆黄琉璃瓦。据《清一统志》记,皇城周围十八里左右,全长三千三百零四丈,《清会典》记是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明清时代,有皇帝在,皇城是保护皇帝的,他不会自毁皇城,也没人敢于拆毁,那么拆毁的时间必在清帝逊位之后,但未见详细记载。专家介绍,应该是在1924年前后,东西北皇城被拆,东安门也一同被拆。现在东皇城和北皇城转角的地方在平安大街的交通干道上;南拐角在贵宾楼前,已经无法展现。

二、皇城范围、性质和价值

皇城的规划范围为东至东黄(皇)城根,南至东、西长安街,西至西黄(皇)城根、灵境胡同、府右街,北至平安大街。占地面积约6.8平方公里,皇城行政区划分属东城、西城两区。

北京明清皇城以紫禁城为核心,以皇家宫殿、衙署、坛庙建筑群、皇家园林为主体,以满足皇家工作、生活、娱乐之需为主要功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皇城为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北京皇城始建于元代,主要发展于明清时期。现今的皇城基本保持了清末民初的格局与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1、唯一性:明清皇城是我国现存唯一保存较好的封建皇城,它拥有我国现存唯一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建筑群,是北京旧城传统中轴线的精华组成部分。

2、完整性:皇城以紫禁城为核心,以明晰的中轴线为纽带,城内有序分布着皇家宫殿园囿、御用坛庙、衙署府库等设施,呈现出为封建帝王服务的完整理念和功能布局。

3、真实性:皇城中的紫禁城、筒子河、三海、太庙、社稷坛和部分御用坛庙、衙署库坊、四合院等传统建筑群至今保存较好,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皇家生活、工作、娱乐的历史信息。

4、艺术性:皇城在规划布局、建筑形态、建造技术、色彩运用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反映了历史上皇权至高无上的等级观念。

三、皇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太庙、社稷坛的管理单位混乱,保护不力,无法全面体现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

太庙、社稷坛位于故宫两侧,是明清宫苑区的构成元素,是“大故宫”文化圈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太庙、社稷坛均是与紫禁城统一规划设计的,是为紫禁城服务的拱卫机构。“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前朝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传统,是历代都城中轴线营建的典范。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就是保护北京城市的这条中轴线,必须严格保护其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严格控制限高。太庙、社稷坛即是故宫周边的缓冲地带,保护好太庙、社稷坛的建筑风格色调及空间环境,有利于故宫和皇城建筑的协调统一,也是北京中轴线整体保护的重中之重。

太庙内从事婚纱摄影等商业项目​目前,太庙由北京市总工会下属的劳动人民文化宫管理使用。太庙以前曾一直是北京“书市”的固定场地,现虽已搬走,但各种外租单位仍然占用着太庙的东部及后部,成为画展、补习学校、婚纱摄影和临时展览的主要场地。而太庙自身的礼乐文化、文物遗存(除古建筑外)也已消失殆尽。相比之下,韩国的宗庙(即太庙)及其礼乐仪式,已经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显然与北京太庙的文化地位不符。

太庙东侧改建为网球场

社稷坛在民国时期已改建为中山公园,现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的中山公园管理处使用。社稷坛外坛增建了水榭、游廊、唐花坞、来今雨轩等建筑,但内坛保持了明清建筑原样。中山公园内的外租单位多达十余家。其中尤以中山音乐堂对社稷坛的整体风貌破坏最重,坛区南部的园林改造也对坛庙景观有所影响。

中山音乐堂与社稷坛距离太近,影响文物景观

(二)皇史宬、宣仁庙、凝和庙、普度寺等一批文物建筑长期封闭闲置,无法彰显其文化价值。

皇史宬是明清皇家档案馆,曾保存有《永乐大典》、《圣训》、《玉牒》等皇家文献,现由第一历史档案馆及故宫博物院共管。皇史宬前院已改成职工宿舍,私搭乱建严重,各种管线老化露明,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外来人口较多,卫生条件很差,皇史宬院内原为画廊,现已空置,荒草满地,古建筑年久失修。

皇史宬南院,因1967年皇史宬交予故宫博物院管理,且“文革”期间疏于文物保护,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被用作故宫员工宿舍,陆续有居民迁入,其中也包括一些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的职工。至2006年底,院内一共有26户居民居住。由于居民的迁入,导致院内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包括:文物建筑长期得不到修缮,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导致积水严重,直接威胁到文物建筑的安全;住户大量使用明火,私搭乱建棚屋,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极不利于文物的保护等。然而,南院腾退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解决。2005年底,北京市文物局针对皇史宬等七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隐患,发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在1年之内进行整改。

2007年初,北京市文物局向社会通报了皇史宬等文保单位的整改进度,据称使用方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与故宫博物院都表示正在或将要申请拆迁经费:第一历史档案馆已向其上级机关国家档案局递交了《关于申请皇史宬南院住户搬迁费的报告》,国家档案局同意并已积极协调申请专项资金解决第一历史档案馆10户居民的搬迁腾退问题。故宫博物院也答应在近日向有关部门申请经费。该年4月,市文物局称皇史宬南院将于年内完成腾退。可是,这一承诺并未兑现,只是2008年奥运会前后曾治理过这一片区域。此后数年,南院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反而遭到了更进一步的破坏。

杂乱无章的皇史宬南院

皇史宬南院的腾退问题之所以迟迟得不到解决,是由于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与故宫博物院两单位对皇史宬产权一直争执不下,北京市文物局曾多次请两家单位坐在一起开协调会,希望两家单位把产权的争执放一放,先把院里的居民腾退出来,以保护文物为首要。但是两家单位都说要先请示各自的领导,致使这个问题一拖再拖,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北京市政府曾就此书面上报国务院,但中央认为应该按照属地原则由北京市解决。两家单位也表示过要搁置产权争议,先解决腾退问题,但此后不了了之。

宣仁庙、凝和庙、普度寺同属于“故宫外八庙”之列,作为皇家祭祀的敕建寺庙,起着拱卫皇城,护佑国祚的象征意义。它们虽借着北京奥运会的东风,进行了修缮腾退,但长期封闭空置,无法彰显自身的皇家文化。其中普度寺曾短暂作为北京税务博物馆存在,但现已改为画廊长期封闭。宣仁庙原拟建设为中医药博物馆对外开放,但据云有更高的权力部门想占用该寺,致使古建筑开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三)文物保护单位存在不合理使用状况

皇城内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3个,总占地面积约369公顷,占皇城面积的54%,是皇城保护的核心内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占地面积约234公顷,占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的63.7%;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8个,占地面积约127公顷,占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的34%;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6个,占地面积约3公顷,占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的1%;普查登记在册文物有30个,占地面积约5公顷,占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的1.3%。

皇城内拥有区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33个,其利用状况可分为三类:利用基本合理、利用勉强合理和利用不合理。其中,利用基本合理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7个,利用勉强合理的文物保护单位有8个,利用不合理的文物保护单位有8个。对占用文物保护单位但不具备保护和合理利用条件的单位和居民,应采取措施予以外迁,修缮、腾退文物并改善其使用环境。

皇城以内文物分布状况

(四)皇城文化的整体保护有待加强

根据皇城内土地使用特征及街道的分布状况看,故宫、社稷坛和太庙三个区域为重点保护区,是皇家建筑群传统风貌的精华,它们对皇城的保护具有决定性作用。故宫—景山以东、为传统平房四合院建筑相对集中的地区,胡同和四合院构成街区的主体。五四大街以北,皇城根遗址公园周边为多层建筑区,是新的建设对皇城冲击最大的区域。

故宫东侧的南池子改造项目,是典型的失败案例。如果建在外城或许可以,但紧邻故宫,建设超大体量的仿古四合院建筑群(突破9米限高),与历史原貌相悖,遭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进而威胁到故宫的世界文化遗产身份,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历史上皇城内的主要水系北海、中南海、筒子河、金水河至今保存完好。御河皇城段、织女河、连接筒子河和菖蒲河的古河道,有的已被填埋,有的已改为暗沟。原御河古河道所在位置上存在的建设用房,有待拆除,御河南段有待恢复历史原貌。

皇城内东城区部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或院落有约100个,占皇城院落总数的3.3%;这些建筑或院落占地约11公顷,占皇城面积的2%。目前,这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多已年久失修,并没有按照文物的保护要求进行合理修缮及挂牌保护。对于占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但不具备保护和合理利用条件的单位和居民,应采取措施予以外迁,修缮、腾退并改善其使用环境。

皇城内的人口密度是建国初期的2倍多,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生活质量极差。20世纪50年代的“公租房”问题遗留至今,难以解决。租房户一无房源、二无资金,全家人挤住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中,无力搬走。还有一些租户即使外边有房,但仍以此为由,拒不搬迁。而现行政策又不允许房屋管理部门提高房租,这已成为疏解皇城人口的一大难题。

由于皇城用地是明清衙署、府库、仓场演变而来,街坊较大。连接院落的街道胡同很不规则,四合院大小不一,建筑多为清末民国所建。建国后,在地安门内周边陆续拆除了一些老建筑,新建了一些文化出版单位,在沙滩后街一带,占用原北京大学旧址新建楼房,一些省市驻京办也在此买房盖楼,这对皇城的原有历史风貌造成了较大破坏。

四、保护皇城文化的建议

(一)太庙、社稷坛、皇史宬与故宫一起构成了北京城市中轴线的精华部分,是“大故宫”文化范围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逐步收回太庙、社稷坛、皇史宬等单位的使用权,交还故宫博物院统一管理

从历史上看,北京皇城以内都是为皇家服务的特殊区域,平民百姓不得涉足。明清时期,故宫、社稷坛、太庙和皇史宬均为皇室所有。民国以降,也曾同为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博物院等机构一并管理。事实上,明清两代帝王到太庙、社稷坛祭祀时,也都是出端门经两侧的掖门通道直接到达。而现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的南门,则是民国时期后开的。只是到了建国以后,以上四处才被分割为不同的单位管理使用。这四处皇家建筑互不统属,各自为政,缺乏统一高效的保护利用规划。导致文保状况、管理水平、游人数量、门票价格等方面差异极大,不利于北京皇城文化的整体保护。应以腾退后的大高玄殿为典范,经过修缮保
护后,一并交由故宫博物院统一管理。​

故宫、太庙、社稷坛历史地图

针对故宫及其周边环境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层面的支撑力度。应通过专项立法着眼于协调故宫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坚持整体保护、原状保护、科学规划的原则,逐步收回太庙、社稷坛和皇史宬等单位的使用权,交还故宫博物院。

(二)应进一步立法加强皇城保护规划,协调故宫周边文物环境的和谐发展,整体保护

近年来,每年1400多万人次的游客量,使故宫博物院在文物保护、古建维修、观众安全等方面,面临着空前的压力。为此北京市政协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完善的建议案》,建议择址新建故宫博物院,实行“宫”“院”分离。《建议案》建议择址新建一座博物院,作为专门展示故宫所百万文物旧藏的场所。同时,针对故宫内一些宫殿和两侧的太庙、社稷坛被占用的现状,《建议案》提出,大力支持故宫占用单位的搬迁工作,逐步腾退太庙、社稷坛等属于故宫整体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使“左祖右社”的帝都建造格局和历史文化内涵得到完整的体现。

目前,故宫博物院的地上、地下文物库房已经饱和,每年能够展出的文物藏品数量不及180余万件馆藏文物的百分之一,为此故宫博物院在海淀区上庄建设故宫博物院北院,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门的奥运塔上,建设故宫博物院精品文物馆。这些措施都有效地提升了故宫的文化品牌,如果能将太庙、社稷坛和皇史宬腾退,统一交由故宫博物院管理,也可增加故宫博物院展陈面积,分流故宫游客数量,同时也可使太庙、社稷坛和皇史宬的使用更加合理。


对于故宫的整体保护不仅仅局限于紫禁城,还应该包括大高玄殿、端门等地点,以及太庙、社稷坛、皇史宬、宣仁庙和凝和庙等周边区域。如今大高玄殿、端门等地点已回归故宫,太庙、社稷坛等文物建筑虽然对外开放,但功能混乱,管理松散。另外其内部举办的各种歌舞活动、临时展览、婚纱摄影、补习学校等项目,与皇家文化毫不相干,不符合历史文脉的客观存在。皇史宬、宣仁庙、凝和庙、普度寺等文物建筑虽经修缮,但长期封闭,为高级机关觊觎,有被进一步强占的可能,无法彰显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建议由故宫统一管理,作为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外延项目加以保护。

恢复太庙历史风貌​

(三)整体保护北京皇城文化特色

保持北京皇城特色,首先应保持传统的城市格局和宏观环境,特别是保持旧城的空间格局。保护和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永定门至钟鼓楼的明、清北京城中轴线体现了北京旧城的精华,必须严格保护。保持皇城的方形城廓平面。由于历史原因,北京的皇城墙基本拆除,但方形城廓平面仍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形态特征。沿城墙旧址保留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形成象征城墙旧址的绿化环。原城门口的建筑应体现“城门旧址”的标志特点。

皇城改造要基本保持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及历史地名。吸取传统民居和城市色彩的特点。保持皇城内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调,保持完整的城市色彩效果。保持皇城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北京皇城以故宫为中心,是一大特色。皇城内的建筑高度必须由内向外受到严格控制。在皇城内,对现状为1-2层的传统平房四合院建筑,在改造更新时,建筑高度应按照原貌保护的要求进行,禁止超过原有建筑的高度。对现状为3层以上的建筑,在改造更新时,新的建筑高度必须低于9米。必须停止审批3层及3层以上的楼房和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

对国家级、市级、区级以及普查登记在册文物保护单位,这类建筑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或北京市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进行保护和管理。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或院落,这类建筑应参照国家或北京市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进行保护和管理,以修缮、维护为主。街坊中一般的平房四合院建筑,这类建筑应以修缮和按原貌翻建为主,对具有传统四合院空间形态的建筑,应保持四合院的空间肌理。指街坊中和传统风貌较协调的新建筑,这类建筑大部分为新建的仿四合院建筑,与传统风貌较协调,应予以保留。建筑质量差又没有传统风貌特征的破旧平房或对皇城传统空间具有破坏作用的多层或高层建筑。对破旧平房可采用改造的方式,恢复传统四合院的形态;对破坏性的多、高层建筑有条件时应予以拆除一时无条件拆除的多、高层建筑或沿主要街道、胡同分布的一些被广告牌、墙面砖、色彩所充斥的平房。对这类建筑应通过统一的设计规则,对屋顶、墙面材料、色彩等要素统筹考虑,进行整饰。

加强皇城内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腾退和合理利用,加快对皇城内文物保护单位利用不合理情况的调整和改善,首先改善皇史宬、宣仁庙、凝和庙、京师大学堂、智珠寺和陈独秀故居等文物的环境。加强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或院落的保护和修缮,先期选择几片有价值院落(如黄化门、东板桥、沙滩等周边地区)比较集中的区域进行房屋修缮、腾退居民、拆除违章建筑、改善居住环境的试点,为普通民居的保护积累经验。对在皇城环境整治过程中发现的,经考证为真实的历史建筑物或遗存,必须妥善加以保护,并加以标示。对建筑质量较好且与皇城风貌不协调的多层住宅,应予以整饰。对于现状为平屋顶的多层建筑,特别是居住建筑应采取措施将平屋顶改造成坡屋顶,坡屋顶颜色以青灰色调为主。对新审批的建设项目,均应严格控制建筑高度,采用坡屋顶(青灰色调)的形式,并不得滥用琉璃瓦。

结合住房产权制度的改革以及旧城外新区的土地开发,逐步向外疏解皇城内的人口,降低人口密度,使居住人口达到合理规模。加大拆除皇城内违法建设的力度,不在皇城内新建大型的商业、办公、医疗卫生和学校等公共建筑。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宣传皇城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重要意义,提高全民对皇城整体保护的意识,加快立法工作,制定《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实施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陈宗蕃编著:燕都丛考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1年

董光器著:北京规划战略思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年

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 1988年

王景惠等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年

吴建雍等著:北京城市生活史开明出版社 1997年

王其明等著:北京四合院中国书店 1999年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等编: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年

 

民盟东城区委

2016年12月

关键词: 
致敬努力奋斗的盟员! 民盟北京东城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