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孩子,为了你,我立了份遗嘱(2)

  二、用心去爱,安排儿女也需要技巧

  对儿女的爱虽然可以突破一切,但是死亡这道鸿沟可以突破,却无法逾越。

  如果有一天天人两隔,怎么才能继续爱护他,怎么才能继续帮助他呢?

  相关案例:最后的牵挂,电影《海洋天堂》书写人间大爱

  汪洋大海之上飘荡着一只孤舟,一位踌躇的父亲带着有天生缺陷的儿子,孤独地坐在船上,无望地看着辽阔的大海,然后牵起儿子的手,两人一齐跃身跳入大海……

  这是李连杰主演的电影《海洋天堂》的第一幕。

  这位47岁的父亲,名叫王心诚,他21岁的儿子大福(文章饰)从小患有孤独症,完全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无法独立生活。大福的妈妈在大福年幼 的时候,在一次意外中丧生,王心诚独自一人把大福抚养长大,与儿子相依为命。然而此时,王心诚被确诊患肝癌晚期,生命只剩3~4个月的时间,如何安置好大 福的生活,成了日夜焦灼的王心诚的心头大事,他想到要带着大福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海洋天堂》电影海报

  由于大福良好的水性,王心诚最终被孩子救上了岸。既然不能一死了之,王心诚开始为大福的未来做打算。

  经过多方打听,历尽周折,王心诚终于找到了一所能够接收大福的机构,却发现大福在这局促单调的环境中,如同离开了水的鱼,顿失生气。大福生性爱 水,每天在父亲工作的海洋馆里畅游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还在这里结识了唯一的朋友,表演杂技的玲玲(桂纶镁饰),大福成了独自在异乡漂泊的玲玲最好的倾听 者。

  为了大福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留在他最心爱的海洋馆,王心诚为自己制定了最不可能完成的计划,教会大福在海洋馆“上班”。他费劲心力地教大福自 己坐公交车去海洋馆,在海洋馆擦地。为了不让大福感到孤独,他甚至不惜拖着病重的身体,背着自制的龟壳扮成海龟,陪着大福游泳。他告诉大福自己将会变成海 龟,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最后,王心诚没有遗憾地离开了人世,而大福也学会了在海洋馆“上班”。

  作者解读:爱,需要技巧和用心

  摆在王心诚面前的,是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孩子无法自理的事实。面对这个事实,仅仅凭着一腔热情的、无私的、无畏的爱,是不能给大福一个没有忧虑的未来的。

  求死不能、求死不忍的情况下,王心诚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他首先考虑到正常的社会解决方案:把孩子送给福利机构。但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大福来说,这个方案显然缺乏保障和操作性。于是,王心诚只能自己谋划,为大福做好万全之策。

  他首先做的是强化训练,给大福灌输行为模式,保证大福顺利“上班”;其次,他找到了一个辅助人员,让玲玲协助和监督大福的状况;最后,他让自己的代言人,一只海龟,继续在大福的世界扮演父亲的角色。

  这一系列的安排,可以说用心良苦,也发挥了他所能运用到的技巧的极致。

  这让我想起了数年前媒体披露的另一件感人事件。

  据报道,军嫂吴广凤得知自己患有绝症后,留给儿子14封信,计划将来从儿子5岁起,每封信陪伴儿子度过一个生日,一直陪伴到儿子18岁。

  在这些信中,吴广凤温情地问候儿子,给儿子唱歌,为儿子祝福,仿佛自己没有离开,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

  这就是一个平凡母亲的爱。她想到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不但使自己在孩子身边的时候,让孩子享受到母爱;而且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也能让孩子享受到母爱。

  核心提示:单纯的技术安排无法解决法律问题

  这些技巧和用心,只能用感动和震撼来形容。但是,理智让我们知道,这离万全之策远远不够。这些安排,只能是美好愿望,给观众和世界一个温馨的瞬间,现实生活中却难以实现。

  王心诚给大福灌输的行为模式,可能因为市政设施、公交线路、天气、海洋馆等等因素的调整而被打乱;给大福寻找的辅助人员,由于只是友情赞助,这位玲玲同志的坚守,除了善良,没有其他的保障;而海龟做代言人,虽然浪漫感人,却无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同样,军嫂吴广凤的安排,确实能让孩子知道他妈妈多么爱他,让孩子每年都过一个不一样的生日,但对孩子真实的生活和未来,却缺乏实质的保障和影响。

  我们赞叹父母的智慧和能量,它们给孩子带来了希望,但如果能把这些智慧和能量与法律安排紧密结合,我们相信,一定能给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

  三、没有社会机构,能行吗?

  很多人都意识到,妥善安排孩子的未来,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参与,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但是,目前政府职能和社会机构都很难到位,面对这种现状,父母们实在放心不下。

  相关案例:绝症妈妈最后的遗愿,给儿子找个妈妈

  据报道,来自海口农村的年轻的单亲妈妈陈奕青虽然处于乳腺癌晚期,但她仍顽强与病魔对抗,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硬是从死神的手里夺回半年多的生存 时间,亲手将儿子送进学校。如今她奄奄一息,儿子是她留在人世的唯一牵挂和不舍。她生命的最后愿望竟是,在她死后,儿子能有一个像她一样爱他的妈妈。

  “儿子是我唯一的牵挂。他还小,我走了,那他该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他?我死不瞑目呀!”面对记者,坚强的陈奕青流下了眼泪。

  2006年年初,陈奕青在知道自己患有乳腺癌后,经过短暂时间的治疗,就已经家徒四壁。后来,她主动放弃了治疗,她说,“病治不好了,别再浪费钱了。”有了钱,她打算留给儿子将来上学用。

  凭着坚强的信念,她突破了医生判定的存活时间,为了能和孩子多呆一分钟而千方百计地活着,在超出存活极限半年后,如愿以偿地目送孩子迈入了学校的大门。

  她对记者说,“我没有几天好活头了,儿子年幼,父母也老了,为了我治病这个家负债累累,我怎能一走了之呢?这是我的亲生骨肉呀,我是万般不舍得 送人,但是现在我命由天不由我,我害怕哪天在睡梦中就这么走了。我走之前,尤其是孩子,这是我最放心不下的。我想对孩子有个好安排,给他找一个妈妈,一个 像我一样爱他的妈妈,她的经济条件要好,今后儿子能幸福地生活,我死也瞑目了。”

  记者被她伟大的母爱所感动,通过报道向社会征集愿意接受她的孩子的妈妈。

  作者解读:社会机构缺位,妥善安置子女成难题

  从公开的信息渠道,我们没有查找到此事的最终结果。这位伟大母亲牵肠挂肚的孩子,最终是如愿以偿地进入一个幸福的家庭,还是像其他孩子那样,在孤儿院里度过自己的童年,我们不得而知。

  但这位母亲的心思,我想和前面的王心诚、吴广凤一样,不想让孩子过一个没有父爱(母爱)的童年,不想让孩子在风雨飘摇中走向未来。

  为了达成这个心愿,他们三位分别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而没有依托一个公正、公信和中立的第三方来实现这一切。

  我相信,他们一定也曾经期望,或者默默寻找,甚至在某些场合发出疑问,我们的社会,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公正、公信和中立的第三方,自己能否选择这样的第三方,由它来保障孩子的未来?

  这个第三方,它不隶属于政府或任何体系,它受当事人委托,对当事人负责,在严密的法律框架下,即使这位当事人已经离开人世,它仍然能够作为当事人的代言人,一丝不苟地执行当事人的意志,对受益人的利益负责。

  无论他们怎样追问和探寻,目前而言,这种想法只能停留在思考的层面,因为我们国家还没有这样一种服务机构。

  不过我们呼吁,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考虑这种方式,为自己的家族选择和设立一种管家式的机构,同时通过规范运作、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督的机制,保障家族后人的利益。

  实现这一切,无疑需要妥善的法律、财务、社会服务和相关机构的系列安排。

  核心提示:设计专业的抚养方案,能弥补法律不足

  在法律规定不到位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依据基本的民事法律规定和规则,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通过建立相互制衡的抚养人关系,确保未成年子女安全、健康地成长。

  根据法律规定,子女的父母是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在法定监护人去世,无法或不愿履行监护职责的情况下,可以由法院指定监护人。但法院指定监护人的 程序,必须要有人提出诉讼才能启动,而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没有人去启动这个程序的尴尬局面。而且,法院指定监护人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纠纷,对孩子的未来产生 不确定性。

  孩子的父母可以在生前通过订立遗嘱的方法,委托律师和信任的亲属在自己去世时,与自己选定的监护人选进行协商,召开家庭会议并签订监护协议,同 时安排律师、亲友和辅助抚养人对监护人进行监督,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财产安排,不但保障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而且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妥善接管遗产,为孩子规划一 个美好的未来。

 上一页»  下一页 »

致敬努力奋斗的盟员! 民盟北京东城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