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榜样就在身边(2)

  三、有爱的人,遗嘱和你们有关

  “你说,当一个人病得没有希望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选择安乐死?”妻子眼睛忽闪忽闪地望着我。

  “你说呢?”我笑了。

  “不知道啊,恐怕到时候,这个人想说已经说不出来,而别人也不知道他到底怎么想的。”

  其实,妻子不知道,有一种困境叫“脑死亡”。中国还没有制订脑死亡的标准,判断死亡的标准是心脏停止跳动,自主呼吸消失,血压为零。

  当一个人的心脏还在跳动,大脑却已经部分或者全部死亡的时候,病人已经复苏无望,是否要继续治疗,是否停止供给营养和药物,怎样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些都存在着很大争议。此时的病人家属,是很难做出决断的,可以说左右为难。如果病人提前有安排,其实是减轻了家属的负担。

  葬礼其实也是容易造成家属负担的事情。葬礼太隆重,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恐怕也不符合本人的意愿。葬礼不隆重,家属又于心不忍。此类问题还包括仪式邀请什么人参加,骨灰怎么处理,墓志铭怎么写,等等等等。

  我们来看看王选院士的选择。

  相关案例1:王选院士的遗嘱

  王选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改写了汉字印刷的历史。

  王选院士生前留下的遗嘱内容如下:

  第一,人总有一死,这次患肺癌,即使有扩散,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争取恢复到轻度工作的水平。我还能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二,一旦医生会诊确定已全面转移,并经中医试验治疗无效,医生认为已为不治之症,只是延长寿命而已,则我坚决要求“安乐死”,我的妻子陈堃也 支持这样做,我们两人都很想得开,我们不愿意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和精力。这点恳求领导给予满足,我要带头推动“安乐死”。

  第三,在安乐死或正常脑死亡时,立即捐献我身上所有有用的东西,包括角膜,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第四,我死之后,在取出有用器官后,请务必于12小时之内送火葬场,家属不要陪同,只需少数人执行,骨灰不保留。12小时内火化完成,就可以完全避免遗体告别、追悼会等我最最反对的程序。

  第五,死了以后不要麻烦人,不得用公款为我设基金,除非我和陈堃自己的捐款才可考虑设基金,基金也不一定用我的名字命名。

  第六,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二十一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做了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

  第七,我对方正和北大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方正和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

  第八,我死后的财产全部属于妻子陈堃。我常说我一生有10个重大选择,其实我最幸运的是与陈堃的结合,没有她就没有激光照排,由她决定何时捐出多少财产,她对名利看得十分淡薄。

  感谢关心我的领导、同事和同志们,务请按我遗嘱办事。有些未了的心愿,已口头交代给陈堃。

  在王选的追悼会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半生苦累,一生心安。”

  王选

  相关案例2:大城市白领流行写遗嘱

  据报道,34岁的白领刘晓(化名)虽然家庭美满,身体健康,但是她不仅立下详细的遗嘱安排好后事,还定期更新遗嘱。

  这不仅仅是个例。据广州市的一些公证处统计,近年办理的遗嘱公证当中,年轻人(45岁以下)占了5%的比例;在南京,独自来做遗嘱公证的人年龄 最小的竟只有19岁;重庆市公证处基本上每月都会有几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做遗嘱公证,占该处遗嘱公证的3%到5%左右;而成都年轻人来做遗嘱公证,甚至 年轻夫妻同来做遗嘱公证的现象早已经成为他们经常办理的一个业务种类了,更多的年轻人并没有去公证处公证,而是将自己的遗嘱保留在电脑或是文件中。可以 说,立遗嘱在白领阶层中算得上是一个风潮。

  很多年轻人认为,遗嘱观念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写一份遗嘱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负责。亲人如果身处悲痛中,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料理完一切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慰,而不是让他们在悲痛中还要不停地因为琐碎的事情而烦心。

  他们不认为遗嘱体现了悲观的情绪或是什么压力,写遗嘱恰恰是我性格积极的表现——积极对待生,也积极对待死。

  为什么如今有人可以抛开传统忌讳,直面死亡的命题呢?

  记者在分析后认为,思想开放、文化发展是背后的真正原因,西方文化的影响让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白领有更理性的思考,他们用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看,更懂得尊重客观事实。

  昆明一个学校高一年级主题班会上,老师组织学生集体模拟“写遗书”,很多家长反对这个行为,并觉得这是在“咒自己孩子”。结果班会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一名女生说,“在重新审视了生死之后,我发现很多东西是需要珍惜的。”

  记者认为,心灵体验也好,实用主义也罢,只要是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它,它本就是好事一件。

  作者解读:将“立遗嘱”作为自我升华的契机

  加缪说:“死亡是最哲学的。”

  考虑后事,让每个人都享有了思考人生、思考哲学的机会。

  从王选院士,到都市白领,再到普通老百姓,甚至中学生,当身后事这个词进入大脑的反应链,都意味着一次人生的升华。

  人生有爱也有恨,爱你所爱,宽容你所恨,或者,即便恨你所恨,这一切都证明着,你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我建议,摈弃传统偏见,理性对待人生,本着对自己、家人和社会负责的态度,早立遗嘱。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陈凯律师所著《传递财富传递爱》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页»  下一页 »

致敬努力奋斗的盟员! 民盟北京东城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