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
——观“森林之歌:祝大年的绘画艺术”有感
2011.08.15
 

    2011年8月4日《森林之歌:祝大年的绘画艺术》展在国家大剧院艺术展厅开幕。我有幸第一次近距离的欣赏我们民盟前辈,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中国装饰画大师祝大年先生的真迹画作,可谓是肃然起敬。

    《森林之歌:祝大年的绘画艺术》展览展出了祝大年的山水、花鸟和人物代表作品51幅,包括其著名的《森林之歌》原稿、《夔门渡口》等,形式有工笔重彩画、油画和钢笔画,较为全面地展示祝大年的艺术成就。展览上还展出了祝大年家属捐赠给国家大剧院的祝大年上世纪80年代代表作品《北海》,这是一幅带有浓郁北京特色的风景画,画面静谧祥和,富有韵律感。

    大家都知道祝大年先生是中国现代工艺重彩绘画、版画、壁画和现代陶艺的开拓者,工艺美术教育家。他1916年生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曾从师于林凤眠、吴大羽先生。后经蔡元培先生推荐赴日留学。1938年回国。1952年亲赴景德镇,主持“建国瓷”设计与生产工作。1960年后,祝先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工笔重彩教学和壁画创作。主要作品,首都国际机场设计制作陶瓷壁画《森林之歌》、燕京饭店瓷壁画《松竹梅》等。还有 “罗梭江畔”、“玉兰”、“荷花姑娘”、“向日葵”、“傣家村落”等作品均为蜚声海内外的名画精品。祝先生的画装饰设计感强。画作技法融汇古今、贯通中外。

    在观画之中,品读之时。我深深体会到祝先生的绘画技艺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关键是传承了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工艺重彩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魏晋绵延千年,如今能传承者凤毛麟角,祝大年先生能百折不挠,始终钟情于工艺重彩画,传承了中国古之风韵,已是难能可贵,而更可贵的是创新,我从祝先生的画作中看到了工艺美院的特色,“向日葵”将中国刺绣的针法形象效果反映在了绘画作品上;“荷塘月色”则将景泰蓝的质感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玉兰”更是画出了绢花的巧夺天工的秀美,青花花瓶如此精致,陶瓷质感强烈,堪比真物。这正是祝大年先生的重彩工艺装饰壁画的过人之处——创新。

    他巧妙的将工笔重彩绘画技法和壁画的装饰画法与各种工艺美术制作技艺的机理表现相结合、将古老传统的工艺重彩画与工艺美术的技法相结合,创新出了现代工艺重彩画。但了解之人甚少。几乎在画界和社会上没有人发现祝先生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这一重大贡献,也没有人去继承和弘扬祝先生的这一创新画法。其实这才是祝大年先生一生心血的结晶,是他对中国画发扬光大,走向辉煌的突出成就。他运用在绘画上的广博知识和扎实的功底,发挥了中央工艺美院所提供的工艺美术的技艺支撑,他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创造性的实现了中国绘画艺术与中国工艺美术技法表现的集成创新。画出了那并不算多,但各具特色的创作作品。具有精美的工艺美术品质感的工笔重彩装饰壁画。祝大年先生的绘画不应仅从他的画作结果去分析;也不应仅仅看做是对过去的传承;应看到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划时代作用。他创造了全新的画派体系。虽然过去没有人去发现和认可,祝先生也没有著书立说去传播。但这是不争的事实。后人应当将祝大年先生创立的工笔重彩与工艺美术相结合的独创画法作为中国现代绘画重要的成就,进行深入研究,积极传承。

    我不是画家,可能我的观点是偏颇的。但作为对现代设计艺术与传统工艺美术孜孜以求的爱好者和工作者。我在看到祝大年先生画作的震撼之余,还是想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各位大师和朋友。使我们尊敬的民盟前辈祝大年先生所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成果为后人所知。站在大年先生的画作前,我似乎听到了他的心声。传承、创新。

(文:民盟东城区委 宋慰祖)
返回顶部

东城盟员之家 ©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东城区委员会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东四十一条83号西楼205室
邮政编码:100007 电话:86-010-640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