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盟史简说 >> 继承和发扬民盟的光荣传统
 
继承和发扬民盟的光荣传统
——中国民主同盟盟史简介
陆淑兰
 
原盟市委组织部长陆淑兰先生在2004年新盟员学习班上作报告,系统介绍中国民主同盟盟史(摄影/杨秀声)

一、历史背景及成立过程

(1)历史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南京政府对内实行内战独裁,对外实行妥协投降的反动卖国政策,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我国东北后,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但蒋介石仍旧主张“攘外先安内”,因此对日抵抗消极、对内镇压民主运动,引起广大民主人士的极大愤慨。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全国规模的抗日战争爆发。主张抗日的各党派深感为了在中国实行民主宪政、坚持团结抗日,有联合起来共同斗争的必要,故于1939年11月23日在重庆,主张抗日的各党派领导人和部分社会贤达发起组织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当时出席会议的有章伯钧、左舜生、罗隆基、沈钧儒、黄炎培、梁漱溟、张澜等19位,分别来自“中华民族行动委员会”、“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救国会”、“中华职教社”和“乡村建设协会”,只有张澜是社会贤达。会议选举黄炎培、张澜、章伯钧、左舜生、梁漱溟等为常务干事,公推黄炎培为主席,其宗旨是调解“国共纠纷”,力促国民党实施民主宪政,团结抗日。统一建国同志会此时虽然还不是一个政党,但其成立密切了国共之外的抗日党派和主张抗日的无党派人士的联系,这为后来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2)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国共两党关系十分紧张,面临重开内战的危机。各党派领导人于1941年2月11日与中共代表周恩来聚谈后,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在统一建国同志会的基础上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以为民主及反内战而团结奋斗。

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在重庆上清寺“特园”秘密召开,会上推荐和协商产生黄炎培、章伯钧、张澜等13位中央执行委员,其中,黄炎培(代表职教社),左舜生(代表青年党),张君励(代表民社党),梁漱溟(代表乡村建设协会),章伯钧(代表解放行动委员会)共5位任中央常委。黄炎培为中央常委会主席,1942年沈钧儒领导的救国会加入,至此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集体成员共6个,故有“三党三派”之称。政团同盟当时的政治纲领是;“力主抗战,反对妥协,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要求民主法制和学术自由等”。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大会在重庆鲜宅(即特园)举行
1941年10月,黄炎培因赴南洋劝幕公债,辞去担任的主席职务,张澜先生在周恩来的勉励和帮助下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出任政团同盟主席,时年69岁。

由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国统区没有合法地位,不能公开活动,政团同盟决定委派常委梁漱溟去香港创办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机关报《光明报》。1941年9日18日在周恩来及中共驻港办事处的帮助下,《光明报》正式出版,梁漱溟任社长,萨空了任经理。10月10日梁漱溟在《光明报》上发表启事,宣告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已在重庆成立,并相继刊登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同时向英、美等国在香港的通讯社发布消息,使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中国共产党在其机关报《解放日报》上及时做了报导,刊登了政团同盟成员名单和政团同盟的宣言和纲,领并于10月28日发表题为“中国民主运动生力军”的社论,对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和纲领给予高度评价。对此国民党却十分恐慌,发动在港的国民党报刊扬言,重庆根本没有这个组织,梁漱溟在招摇撞骗,并大骂民主人士是“第五纵队”。为击败国民党的慌言和破坏阴谋,政团同盟中央常委经过研究决定;由张澜、左舜生、章伯钧、罗隆基4位于11月16日在重庆俄国餐厅举行茶会,邀请国共两党代表和国民参政会中部分民主人士出席,会上左舜生报告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经过及其政治主张,公开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次日,国民参政会二届二次大会召开,张澜等参政员根据政团同盟的纲领,向国民参政会提出“实现民主以加强抗战力量,树立建国基础案”,从此,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由秘密转为公开,并以第三大党的身份在国统区公开活动。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宣言

(3)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的原因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后,一方面积极筹备成立地方组织,1943年第一个地方组织昆明支部成立,潘光旦、潘大逵、吴晗、楚图南、费孝通、李公朴、闻一多等知名学者先后加入政团同盟,从而使政团同盟在各界人士,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中的声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政团同盟领导人纷纷出面主办刊物和发起成立各种组织,以促进民主宪政运动的开展,如黄炎培、章伯钧、闻一多等主办的《宪政》月刊、《中华论坛》、和《自由评论》等,在国统区形成声势浩大鼓吹民主宪政的社会舆论,尤其是闻一多主办的《民主周刊》成为民盟的喉舌(图)。张澜等领导人组织成立了“民主宪政促进会”、“民主宪政座谈会”等等使民主宪政运动迅速发展到青年学生以及工商界,这些举措得到中共的大力支持,并发出“关于宪政问题的指示”决定参加这一运动,在民主政团同盟与中共的密切合作下使民主宪政运动变成群众性活动,这不仅推进了民主运动,也扩大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影响,大批无党派民主人士要求加入政团同盟,但限于政团同盟主要吸收三党三派成员,故阻碍了政团同盟的发展。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于1944年9月19日在重庆“特园”召开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取消政团同盟的团体会员制,盟员一律以个人名义加入,盟组织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图),会议选举张澜等33人为中央委员,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等13人为中央常委,推选张澜为主席。至此将三党三派的联盟改为有党派与无党派的广大民主人士的联盟。到1945年盟员共有3000人,其中无党派加入的占70%,先后建立云南省、广东省等地方组织,一批在学术界有地位,社会上有威望,在斗争中有经验的无党派民主人士入盟后,被选派进各级组织担任领导工作,各地都有一些共产党员加入民盟,民盟的战斗力日益加强,极大地推动盟组织的巩固与发展,使民盟成为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上一页 第 1 2 3 4 5 页 下一页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首页>> 盟史简说 >> 继承和发扬民盟的光荣传统

东城盟员之家 ©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东城区委员会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东四十一条83号西楼205室
邮政编码:100007 电话:86-010-64023777